竹山5000多亩茶园装上“智慧大脑”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竹山5000多亩茶园装上“智慧大脑”

走进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茶旅融合基地,高高矗立的摄像头、虫情监测系统、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等新鲜面孔引人注目,处处展现“数字科技”的力量。

今年,该县6个乡镇、5000多亩茶园装上了智慧管理系统,让茶农们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新鲜与变化。这是竹山县与北京市石景山区因水结缘、以水为媒,对口协作结出的硕果之一。

高效便捷,智慧系统让种茶不再辛苦

中国是茶的故乡,竹山是贡茶之乡。在“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”、“全国重点产茶大县”、“全国茶叶科技助农示范县域”等诸多美誉加身的竹山县,色绿、香高、味醇的茶叶让当地人引以为荣,是招待宾客的必备佳品。

近日,来到该县城关镇刘家山茶旅融合基地。沿途湖光山色,绿意醉人,连片的茶园起伏延绵,在远处和蓝天相接,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眼前铺就开来。

走进茶园,一排排茶树从山腰一直蔓延至山顶,层层叠叠的茶垄之间,高高矗立的摄像头、虫情监测系统、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等新鲜“面孔”引人注目。

今年,这里的茶园装上了智能管理系统,通过集气象分析、虫情监控、土壤墒情、视频监控等模块,实现对茶园的高效有序管理,并通过专人负责,常态化设备维护,确保了茶园“智能”的准确性。


通过智能管理系统,各项监测指标数据清晰明了。

“数字科技”的力量,让茶农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。当地一个茶农表示,自从茶园安装了虫情监测系统和杀虫灯等,茶园里的害虫少了很多。“今年茶叶长势非常好,价格比以往也给得高些,一斤叶子能卖到100多元。”

手指一点,5000多亩茶园了如指掌

离开刘家山茶旅融合基地,又来到竹山竹茶集团现代茶产业园。该县使用北京市石景山区级财政支援协作资金200万元,为6个乡镇、5000多亩茶园建设了“智慧大脑”。


竹山竹茶集团总经理沈义锋展示智能管理系统。

跟随集团总经理沈义锋来到大屏前,在他娴熟的操作下,该县6个乡镇各个茶园现场的高清画面呈现在大数据平台上,各项监测指标数据也清晰明了。

系统设计中包括茶园可视化管理平台、土壤墒情监测系统、智能虫情测报系统、茶产品溯源系统等,通过在茶园建设物联网传感设备,搭建物联网无线传感器传输网络,采集种植基地内环境气象数据,如:空气温度、空气湿度、土壤Ph值、光照强度、风速、风向、雨量和视频等信息。

“我们通过各类传感器,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气温、湿度、光照、土壤营养情况,确保茶叶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。”沈义锋介绍。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茶叶生长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控,并将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融合、处理,建立茶叶产品“溯源”体系,实现全程质量监管实现产前、产中、产后的过程监控和科学管理,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。

数字为媒,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

茶叶是竹山县农业第一产业、乡村振兴主导产业。全县茶园面积达30万亩,年产干茶7800吨,培育茶叶经营主体252家、“两品一标”27个,茶叶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,茶产品涵盖绿茶、红茶、花茶、茶醋等多种类别。

过去,种茶是个辛苦活。在竹山,有了对口协作带来的智慧化管理系统,种茶变得越来越轻松。智慧管理系统还为消费者、游客和竹山茶叶搭建了有效的沟通桥梁——前来参观的客人不用跋山涉水,即可实现远程监测、实时景象观看,了解茶树的生长环境及生长情况。

“将来,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之上扩大前端可视化覆盖范围、增加土壤和虫情监测面积。”沈义锋表示,接下来集团将充分利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,在茶叶种植、管理等领域开展数字农业试点,降低人工成本、提高生产效率,推进“互联网+”与茶产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、服务融合发展,助力打造智慧生态茶园,推动竹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,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的翅膀。(作者 韩玉砚)

来源:北晚在线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